​百年复刻 | 以史为鉴 慕古而行

 
回望一个世纪前的易武,
漫山遍野,目光所及之处皆是茶园,
那时山山种茶,家家制茶,与茶相依。
孩童们从小就泡在茶香的氤氲中长大,
百年前,易武老街商贾云集,茶市兴盛。
从马背上出发,沿古道坎坷而行数千里,
将普洱销往海内外,成就普洱的“黄金时代”。
那时的农人,一生只做一件事,
他们呼吸着纯净的空气,喝最纯粹的茶。
 
如果你问我最纯粹的茶滋味如何?
不妨你去喝喝宋聘号的百年复刻。
 
 
她口感层次的丰富度文字难以详述。
在春茶期的蓝标易武古树系列之中她不算突出,
但将她自然放置半年或多年之后,
她的优势便脱颖而出,不容小觑。
今春、往秋的滋味融合需要时间来缓冲,
时机一到,她便以破竹之势在口腔中释放,
蜜香牵引,茶汤醇厚有力,刚中带柔,
生津迅猛,喉底潜蜜,体感明显。
前三泡,可慢慢细品,因为每一泡足够惊艳。
她的耐泡度很好,十泡之后,风韵犹存。
 
 
百年复刻,堪称宋聘号之“家谱”,
它是以宋聘号百年存世古董普洱茶为范本,
 
取易武正山未经矮化之野放古树为原料,
大部分古树树龄在300-500年之间,
以当年的新料拼配往年至多年陈料而成。
融合了春之生机、秋之香甜,
它是经典的延续,也是新生的伊始。
 
TIPS:清代、民国时期的普洱茶饼原料不是用单季的茶叶压制,而是用春、夏、秋三季原料按一定比例及等级拼合而成。
 
 
 
易武生茶在揉捻时,手法相对偏轻,
在揉捻时叶片表面的破壁率适中,
汁液渗出物较重揉捻少,
这样在新茶期冲泡的时候内含物析出较慢,
茶汤浓度表现力不明显,
新茶的清爽感就相对突出,
在后期自然陈放过程中,
叶片慢慢氧化,内含物逐量析出,
滋味更加厚重,口感层次明显,耐泡度也逐渐增强。
 
 
百年复刻既有春天的鲜爽感,又有往秋的醇厚度。
物质自然融合之后,口感层次更加丰富。
在陈化中具备天然的潜力和优势。
复刻的拼配技术,凝聚百年之精粹。
最大程度还原百年宋聘号的原貌,
具有相当的品饮收藏价值。
 
 
大约在清雍正年间,
为便于茶税政策,以及贸易的标准。
普洱的形制、大小、克重等,逐渐归于一致,
到了清末民国期间,传统手工制作的普洱茶,
已走向历史的辉煌,
为今后普洱茶的江山奠定坚实的基业。
 
 
自然农法种植、养标留顶採摘、
传统柴锅杀青、人工揉捻、
石磨压制、竹箬包装等工艺,
顺应自然,不强行干预、不特立独行……
让饼茶在自然的状态下慢慢转化。
宋聘号始终恪守易武传统的工艺制作,
让每一片易武茶都予以尊重、值得期待。
 
 
以史为鉴,慕古而行。
古人的智慧,如同古树茶的根脉,
遒劲深远,柔软而坚韧地屹立百年,
国人的文化命脉流淌在血液里,
也溶解在这杯甜柔温润的茶汤之中,
百年一瞬心中过,虽不见古时的面貌。
但却能真实感受到百年前的易武之味。
如今,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。